我们对于某一种事物的称谓,受限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当中人们对这样事物的认识。今天我们之所以将小时候看的“美术片”、“动画片”改称为“动画”,是因为我们对这种集合了绘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与定位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同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向日本敞开文化大门,将日本动画引入国内的决定息息相关。
(图片来自网络:1980年引入中国的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
自1980年我国首次将日本动画引入国内,至今已经过去了40年。回顾过去的40年,我们能够看到,日本动画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吸引了全世界动画爱好者的关注。即便是在美洲和欧洲这些同日本有着巨大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地区,日本动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丝毫不减。
伴随而来的便是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日本的动画作品为何如此受欢迎?日本的动画业为何如此强势?下面笔者就这两个问题综合阐述下自己的观点。
一、明确细致的内容分类、完整精致的剧情编排
在笔者看来,动画的剧情和内容两大维度相辅相成,内容的特点往往也是剧情的特点,剧情上的巧思往往也决定了内容的精妙,因此将它们归为一点进行阐述。
日本动画有着完整的分类,能够被区分出来的种类多达上百种。其中既有符合青少年观看的青春热血类,也有符合全年龄观看的治愈说理类,在受众方面极尽所能地覆盖了所有人群,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虫师》是日本治愈系动画的代表作之一)
日本动画在剧情编排上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超越了电视剧、电影的剧情设计标准,这就让日本的动画作品拥有了相当完整且严谨的世界观,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容易沉浸其中。
二、双因助力的培养体系、严格苛刻的改编审核
如今,动画产业已经成为日本国内的支柱产业之一,虽然正在经历着发展瓶颈带来的阵痛,过去的十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甚至在制作质量上较之以往还有所下滑,但在动画的制作水准方面,依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这不仅得益于日本这个国家在动画制作领域多年来的沉淀和积累,还得益于日本国内漫画创作团队的培养形式和作品动画化标准评估体系。
(图片来自网络:《爆漫王》讲述以成为漫画家为目标的少年们的故事)
不少日本高中生在读书时就已经成为很多职业漫画家的兼职助手,对于其中的部分人来说,未来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受人喜爱的漫画家,并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漫画作品能够被制作公司看中,改编为动画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播出。在这种主观求知的内因和专业指导的外因合力作用下,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画手往往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现在由漫画改编而来的动画越来越多,漫画原作的质量对改编动画能否取得预期收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日本,若想将一部漫画改编为动画,需要让漫画作品成功通过一套相当严格的审核流程,其难度堪比我国高考。
三、投身动画的大师人才
在文化产业当中,芸芸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往往不如大师们的随性一挥,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人物创作出经典作品的概率会更大。在日本动画业界当中有着无数响彻全球的名字:宫崎骏、鸟山明、井上雄彦、尾田荣一郎、庵野秀明、新海诚、押井守……他们较于常人有着相当突出的“异能”。有的是灵魂画家、有的是鬼才编剧、有的是癫狂导演,却无一例外地投身于动画行业之中,在二次元的世界向世人呈现出他们内心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之作。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鬼才导演庵野秀明)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著名动画导演押井守)
四、业精于专的从业者们
之所以将“从业者”这一群体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日本动画产业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依靠的不仅是用实力领航的业界大师们,毕竟大师们不可能每一季度都能创作出新的作品,更多的时候还要靠业内从业者们的集体智慧来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以“动画制作”为题材的原创动画《白箱》)
好莱坞电影受到世界人民喜爱的原因在于其电影内容能够跨过地区、种族、语言、文化的隔阂,被各国人接受。甚至可以说它满足了大部分人类的观影需求。日本动画也一样,日本动画业界的从业者们往往要耗费多年的时间对其他形式的热门作品进行解构分析,发现并总结出适合套用在动画创作工作当中的方法与规律。使用这些方法、按着这些规律来创作作品,就能够让全球的目标受众通过作品产生共鸣感,最终获得他们的认可。
结语
日本动画能够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收获粉丝无数,是因为前人在不断地为后来者铺垫基础,让后来人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环顾四周,去尝试一些前人所未曾尝试过的新东西和新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让日本动画逐渐成为全球动画产业当中的巨人。笔者在此希望日本的动画能够早日突破现在的瓶颈,向新形态、新层次发起冲击,为世界各国的粉丝们带去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